首页学会介绍学会活动国际交往行业信息会员之家编辑出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世界园林年会通知  
首页->园林百科->园林美学
李渔的园林美学

                                        岳毅平

    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束缚,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己任,自我需求、个人性情被淹没在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定位里。这种情况到了明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明王朝的统治因腐败而渐趋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特别是在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渴望摆脱一切束缚与限制,以感性冲突突破理性的思想框架,极力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再加上政治黑暗,仕宦险恶,士人们便更多地投身于现实社会的世俗生活中去。他们游山玩水、蓄妓纳妾、嗜音赏舞、品茗食甘,悠闲风雅。置造园林,闲情适意,成了他们性灵和情趣的一种载体。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正是诞生于这样的社会土壤中,体现了率性而为、纯任自然的美学情趣。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率性而谈,将自己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艺术个性自然袒露出来,毫不掩饰矫造,连自己纳妾携姬、奔走权富之门打抽丰,生活之贫窭窘况等都直言不讳,在生活中的发现、发明及偶得也急不可耐地予以表现,显示了他率真自然的性情。李渔自云:“予性最癖,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其性爱自然舒畅,不喜拘泥促迫。以此性造园,李渔推崇“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的叠山能手,提倡“宜自然,不宜雕斫”,“顺其性”而不“戕其体”。与此相应,李渔在营构园林时,首重自然环境,使所筑园林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他一生为自己营造三个园居,其中伊园和层园都是依山而建。伊园是他早年在家乡婺州兰溪伊山之麓而建的第一个园居。李渔在《伊园十便》的小序中说:“伊园主人结庐山麓,杜门扫轨,弃世若遗,有客过而问之曰:子离群索居,静则静矣,其如取给未便何?对曰:余受山水自然之利,享花鸟殷勤之奉,其便实多,未能悉数,子何云之左也。”李渔受山水自然之利,享花鸟殷勤之奉,追求闲静遗世之趣。伊园建在“近水邻山处”,“两扉无意对山开”,“步出柴扉便是山”,“山窗四面总玲珑,绿野青畴一望中”,屋前有方塘,“方塘未敢拟西湖,桃李曾栽百十株”,屋后有瀑布,“飞瀑山厨止隔墙,竹梢一片引流长”。整座园居虽因陋就简而成,但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得自然之精华。层园是李渔晚年迁居杭州时所建园居,依西湖之畔的云居山而筑。层园面对西湖,背倚钱塘江,“前门湖水后江潮,恰好住山腰”,“似客两峰当面坐,照人一水隔帘清”,“目游果不异身游,顷刻千峰任去留。云里霹开三净土,镜中照破二沧州”,“开窗时与古人逢,岂止阴晴别淡浓。堤上东坡才锦绣,湖中西子面芙蓉”,更有惬意者,李渔得以常在“西子湖头濯足,东坡堤畔伸腰”,真是得尽山水之华露,尽享自然之恩赐,无怪乎李渔要“老将尸骨葬西湖”了,最终将自己也要融入这湖光山色的自然中,实乃妙悟人生的抉择。他中年移居金陵时所构芥子园,地处金陵古城南郊,虽没能像先前的伊园和后来的层园那样,整座园林依山而建,但与孙楚酒楼、周处读书台相邻,“后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宽止及寻,而其中则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也尽量因借自然山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李渔的这种园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造园观,是明末以来的造园风尚。如明末徐俟斋隐居时所营涧上草堂,“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迂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茅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荚亭,此为第一。”也是依山造园,竹篱茅舍,素朴村野,与自然融为一体。对此,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进行了总结:“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如果“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山,似非大观”,“正谓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明末清初,像李渔这样“为结山林伴,因疏城市交”,营园追求与大自然相融,恐怕与当时“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的士人心态有关,反映了当时士人们追求闲情逸致,风流优雅的社会风尚。

    李渔不仅重视造园取之于自然,而且在事之以人工之时,也反复强调要师法自然,妙肖自然。他指出:“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认为垒石叠山,营造园居,本来就是借人工而造第二自然,但能于喧嚣的城市间营构出幽旷闲逸的山林来,能于平地招飞来峰,自有神仙妙术,那就是李渔反复强调的“宜自然不宜雕斫”,遵从自然之性,崇尚自然之美。若能“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如李渔提倡土石山而反对石山,土石山是土石相间或土多于石的叠山,石山则是石多于土或全部用石的叠山,李渔认为土石山“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而石山,用石过多,有背天然山脉之理,“予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并进而指出:“垒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列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垒而成者乎?”土石山较之石山,自然混成,尽脱人工之迹,真乃“天巧自呈”,亦即计成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了。再如,李渔论述界墙:“莫妙于乱石垒成,不限大小方圆之定格,垒之者人工,而石则造物生成之本质也。”虽是人工之巧,但自然天成。否则,不顺应自然之性,就会破坏自然之美,是营造园林的败笔。他批评“有费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讽刺“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在前述石山、土石山之论中,他还认为“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矣”。在装饰彩绘方面,他也认为“画栋雕梁,琼楼玉槛”是铺张过度,“亦近鄙俗”的失败例子。这些都从反面强调了营构园林要贵法自然,要美其自然,成功的园林要去“人工”而呈“天巧”。

 

园林百科
栏目导航
园林历史 
园林风格 
园林文化 
园林美学 
园林创意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地址:三里河路13号建筑文化中心C座6001室    
电话:010-88082568 传真:010-58933918          
电子信箱:chsla@vip.sina.com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